雷电技术是英特尔开发的连接标准,可通过一个连接点提供电源、数据和视频信号。雷电技术认证为电缆、电脑和配件确立了强制最低要求,从而确保不同设备和供应商间实现更高的可靠性和互操作性。对于最终用户而言,基于雷电技术的产品能在连接配件时提供卓越的体验。
许多现代电脑上均有雷电技术 4,它与 Windows、Mac、Linux 和 Chrome OS 兼容。在所有英特尔 Evo 笔记本电脑和所有采用英特尔® 酷睿™ vPro® 处理器的笔记本电脑上均要配备至少一个雷电技术 4 端口。
雷电技术 4 与 USB-C 不同;但是雷电技术与 USB-C 使用的是相同的连接器类型,均为椭圆形。
雷电技术 4 认证需要能够支持以恒定 40 Gbps 带宽传输的电源、数据和视频。USB 电缆、设备和端口的数据传输速率可能会限制于一个可变范围内,且不保证显示质量。雷电技术标志是一个简单、可靠的指示,表示设备之间的连接可以实现什么。
雷电技术与 USB 之间的相互兼容性
多种 USB 标准,包括 USB 3.2 和 USB4,也使用 USB-C 连接器类型,这些电缆和端口也与雷电技术 4 相互兼容。当连接性能不同的设备时,该连接仅支持最低的通用数据速率。例如,如果您将 USB 3.2 电缆插入雷电技术 4 端口,端口将与连接的设备以 USB 3.2 级别处理数据、电源和视频信号能力。
雷电技术 4 认证可通过简单的闪电标志轻松识别,与多数的 USB 端口相比,可保证 40 Gbps 的带宽。
与 USB-C 相比,雷电技术 4 拥有显著的优势,提供更灵活、可扩展的系列功能。工作效率、内容创作和游戏应用都可以受益于雷电技术 4 带来的优势,包括更整洁的工作空间及支持更多配件的带宽。
雷电技术 4 端口和电缆可在一个接口中支持充电与双向数据传输,以及视频显示。例如,使用一台采用雷电技术的笔记本电脑、显示器和电缆,笔记本电脑便可以将视频信号传输到显示器,而显示器同时也可为笔记本电脑充电。雷电技术 4 可提供:
高带宽:用于数据和视频传输的 40 Gbps 可动态分配带宽,是繁重工作负载或快速文件传输的理想选择。
快充:高达 100W 的电源可用于笔记本电脑充电,高达 15W 电源用于电脑供电的配件。
丰富的显示选项:单个连接可支持高达两台 4K 60 Hz 的显示器或一台 8K 60 Hz 显示器。
雷电技术 4 标准需要总带宽 40 Gbps,在单个连接中将动态分配给所有设备的数据和视频。与 USB4 的可变速度相比,这一要求确保连接始终能够提供峰值文件传输速度以支持工作效率、游戏和内容创作。
使用菊链连接多台雷电技术设备。数据、电源和视频信号可以从电脑流向链接中的五个额外配件。还可以将多个设备连接到一个雷电技术集线器或坞站,接入配备雷电技术的电脑,来将所有配件集合到同一连接中。
雷电技术 4 的高带宽使得最终用户可以将他们的电脑连接到外接 GPU、存储硬盘和 PCIe 机壳上。PCIe 不支持 USB 3 连接,USB 4 则是可选,而雷电技术 4 则提供了最灵活的可连接设备选项。
借助外接显卡,游戏玩家可以在推荐的视觉设置和更高帧率下玩游戏,即便是轻薄型笔记本电脑也可以。创作者可以大幅缩短渲染和导出时间,从而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作品输出。
外接存储使得游戏玩家可以直接从外接硬盘读取大型游戏文件,节省电脑上的宝贵存储空间。创作者可以快速备份大型视频、照片文件,让创作更安心。
连接外部 PCIe 机箱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更多可能性,例如视频采集卡等。
可以使用长达两米的雷电技术 4 电缆与 USB 和 DisplayPort 配件连接,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地配置工作站和游戏中心。
用户可以连接多台支持雷电技术的电脑,从而在设备之间建立安全连接,且速度高于 10 Gb 以太网连接。这一连接可实现快速、轻松的文件共享,特别是大型文件。
随着 Microsoft Windows 11 的推出,雷电技术驱动程序已不再是固件级别,而集成到了操作系统中。
Windows 11 的快速布局还适用于多个通过雷电技术互连的 4K 显示器。
游戏玩家、内容创作者和追求日常工作效率的员工都将从雷电技术中获益。这一标准还能实现整洁有序的桌面,在单个连接中提供整合连接性与高带宽。最终用户可以快速移动大量文件,实现最高质量的显示设置,并使用坞站、集线器和菊链添加他们所需的配件。
什么是雷电技术 4?
雷电技术 4 是一种连接标准,可为设备之间的数据、电源和视频信号传输提供稳定的 40 Gbps 带宽。雷电技术连接通过将总带宽动态分配给视频和数据,可以确保最优体验。
雷电技术 4 和 USB-C 一样吗?
USB-C 是雷电技术 4 和 USB(Gen 3 及更新)电缆与设备通用的一种椭圆形连接器类型。雷电技术与 USB 的最主要区别是雷电技术认证对数据、电源和视频信号传输有最低要求,以确保最佳的最终用户体验。